【記者范家豪/基隆報導】 海科館在「潮境保育區」設置的海底水下攝影機,今年已邁入第三年,這三年期間紀錄有許多豐富的環境與生態資料,如「野生章魚哥藍蛸」、「萊氏擬烏賊(軟絲仔)的產卵」、「燕尾光鰓雀鯛求偶」、「海龜家族的玩耍嬉戲」、「海底沙塵暴」等豐富的影像,透過自動化與遠端觀測和長期蒐集水文等資料,也將潮境保育區之聲音、影像和溫度即時記錄並做後續分析研究,提供研究人員研究的素材及讓民眾親近學習海洋環境與生態,為海洋生態環境、保育復育留下珍貴紀錄。
這些年潮境保育區吸引許多生物來此駐留,去(111)年海科館的影像紀錄就收集到有18頭海龜出現在潮境保育區海灣,近期也在清晨發現各有一大一小的海龜再次出現在水下攝影機的鏡頭前,這是今年潮境保護區水下攝影機再次出現海龜的2次紀錄,和往年一樣海龜會把頭靠在海扇上蹭,看起來就像在抓癢一般畫面十分有趣。
針對這現象海科館提到,海龜身上及殼上經常會長一些海藻、藤壺,甚至是搭便車的印魚,一般推測海龜在長途洄游旅行時容易被這些生物附著。如果在礁區,海龜可以透過磨蹭礁石的方式來去除身上的附著物,但是在茫茫大海洄游時就只好忍耐,等到達礁區再想辦法處理,所以潮境很可能是海龜從大洋洄游回到近岸的入口站,就像國際旅客入境的地方。通常少量附著對海龜沒有影響,海龜自己會想辦法把身上的附著物去除,但如果大量附著通常代表海龜已經不健康了,所以適時適地除去身上的附著物對海龜而言是重要的!而這些生物習性與難得的畫面,透過無人干擾的海底攝影機,也才容易觀察與紀錄。
海科館更進一步說明,今年因為閏二月,北部水溫恢復得慢,一直都還在攝氏20-22度上下徘迴,但是美國國家海洋暨大氣總署(NOAA)持續觀測海洋表面溫度發現海洋溫度從今年3月開始就不斷上升,且在最近幾週內瘋狂飆升,並超出2016年的歷史最高溫近十分之二度,突破計算圖表的最高溫攝氏21.0度,也發表有水溫較歷年來的紀錄高的警訊,海科館不只監測海龜的出沒,也同步監測珊瑚的白化情形,今年也預計在水下5米及10米的地方布設永久調查線,準備做更詳細的觀察與紀錄。
水下攝影機裝設與維護極為不易,海科館陳素芬館長指出,海底攝影機在架設與長期維運具有相當的難度與許多需克服的因素,包括擇選最適地點、天候的影響(如夏天颱風的侵襲)、水下施工的危險、儀器生物附著的影響與儘量不干擾生物等。冬季期間因海灣內風浪大,潛水人員無法下水進行定期機設的保養,水下纜線也可能因大浪或強流而磨損漂流或生物附著而損壞,因此水下攝影機於去年10月曾從潮境保育區海底拆卸,進行全面維護保養後,今年4月再度佈放於水下,而志工也定期下海巡查與進行保養,並同時進行海灣珊瑚體檢(CoralWatch),紀錄生物多樣性。近期也常看到令人振奮的魚牆,顯現「潮境保育區」已成海洋生物的樂居與適處的環境。
海科館也提醒,潛季到了海邊潛客變多,而望海巷潮境海灣資源保育區人流管制也即將開始,期待大家遵守規定,要留意不要損傷珊瑚和海洋生物,並能隨手撿起垃圾,讓保育區培育資源的效果可以明顯且永續。而透過水下攝影機的即時影像,潮境海灣猶如實景大水族館,珍貴的水下即時影像一般很難得看到。民眾可在「潮境智能海洋館」及「典藏館」透過直播的鏡頭有機會看到有趣的生物行為,歡迎民眾到海科館參觀,欣賞保育區精采的水下世界,共同關心我們的海洋生態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