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林常雄/高雄報導】 流浪犬議題全台發燒,近日媒體報導壽山地區浪犬群聚,造成周邊環境跳蚤肆虐等公衛問題,同時讓山羌族群在5年內下降9成,面臨區域滅絕危險。國家自然公園管理處表示,浪犬問題相當棘手,處理方式須仰賴科學基礎,民眾任意餵食會妨礙誘捕工作進行,園區內已明文規定禁止餵食,但仍有民眾在園區周圍道路餵食,使浪犬問題更為難解。
自管處解釋,壽山地區為浪犬問題重災區,自102年起積極處理浪犬問題。依照生態學理論,影響族群量的4大因子分別為「出生」、「死亡」、「遷入」及「遷出」。單看移除安置或TNVR隻數無法辨別處理方式是否有效,須先瞭解母群體數量才能全盤掌握。自管處102年起與民間團體合作採用移除安置的方式處理浪犬問題,且委託第三方(國立中山大學)研究浪犬與山羌族群數量,之後每隔3年委託研究機構監測浪犬與山羌的族群變化,以掌握各項處理對策之成效。
自管處在102-106年將園區內的浪犬移除安置,5年累計從園區移出浪犬500多隻。但浪犬每年可繁殖2胎,每胎約可產出8隻幼犬,繁殖快速。因應106年動保法修法開始實施零安樂方式,各收容場所爆滿,收容場所難覓,因此採TNVR與移除安置併行方式,107-110年移除約150多隻浪犬,同時執行高強度TNVR近500隻(以母犬為主)先減緩犬隻繁殖速度,再逐步移除安置。
自管處表示,在107年下旬開始與台灣之心愛護動物協會合作前,管理處已委託國立中山大學張學文教授團隊完成106-107年浪犬與山羌族群調查,可說是TNVR成效的前測。經過4年的高強度TNVR,壽山區母犬絕育率達85%、半屏山區達74%。110-111再次進行浪犬及山羌族群量研究,國立清華大學顏士清助理教授團隊發現浪犬數量微幅下降(統計上未達顯著差異),但有效抑制出生率(研究期間僅觀察到1隻新生幼犬)。顯示TNVR可暫緩族群數量上升,但要減低族群量仍須搭配移除安置。兩者須併行,才能達到控制效果。
自管處進一步說明,山區捕捉浪犬非常困難,110年後已達高絕育率,因此自111年起捕捉到的犬隻直接送往民間收容場所,不再回置。TNVR的浪犬仍會與野生動物產生衝突,因此移除安置還是生態敏感區域的最佳解方。
近期農委會規劃於特定原生種野生動物生態熱區執行浪犬移除安置試辦計畫,自管處表示肯定,並提醒壽山山羌已在浪犬侵擾下,失去9成族群,盼能劃入優先移除浪犬的生態敏感熱區。自管處表示,102年至今累計移除安置超過700隻,TNVR近500隻(以母犬為主),壽山國家自然公園園區內估計仍有400餘隻浪犬,加上周圍地區可能近千隻,浪犬問題相當複雜,自管處呼籲民眾不可再餵食浪犬或野生動物,應回歸科學基礎,才能有效處理浪犬所造成之公衛及生態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