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魏吟冰/台北報導
根據國外科技網站《Electronicshub》2023年全球45個國家民眾在手機、電腦、平板等產品上的「螢幕使用時間」統計,台灣人每天平均要花7小時14分鐘在當低頭族。從一早起床按掉手機鬧鐘,進廁所開始滑手機,到通勤追劇看電腦工作一整天下來,所佔時間比很多人的睡眠時間都還長。低頭族造成包括小指、無名指無力的尺神經症候群;手掌無力、抓握無力的腕隧道症候群;甚至造成頸椎韌帶關節造成的肩背疼痛症候群外。奇美醫院廖書緯醫師指出,臨床上出現頭痛、頭暈、眩暈、胸悶、吞嚥、呼吸困難、聽覺或視覺障礙等症狀,都有可能是長期滑手機造成脊椎腦底動脈循環不良所引起。
廖書緯醫師在最新一期的《奇美醫訊》指出,長時間低頭看手機的姿勢卻是導致頸椎退化的主要原因之一,有時甚至會在不到四十歲的年齡就出現頸椎退化引起的神經壓迫問題。從頸椎肌肉疼痛疲勞、頸椎韌帶和關節鬆弛到頸部神經壓迫有著主要4階段性的進展:
1.肌肉疲勞疼痛階段:
頸部肌肉和肌腱過度拉伸,導致肌肉僵硬和疼痛,典型的症狀包括:後頸部和上背部的疼痛、僵硬感。
2.頸椎韌帶和關節鬆弛階段:
當肌肉失去張力後,頸部的韌帶和頸後小關節開始承受大部分頭部的重量,長期不正常受力累積的微小傷害,會造成韌帶及小關節囊鬆弛發炎,這可能導致頸椎骨的排列偏移,椎間盤也會退化。後頸部兩側和肩胛骨內緣會有明顯痛感,這是頸椎問題的警訊。
3.頸椎神經壓迫階段:
頸椎的排列滑脫到一定程度,後側的韌帶也因為受傷而逐漸肥厚,再加上椎間盤退化突出,種種變化都會造成脊椎管狹窄,壓迫到頸椎神經根和脊髓神經,造成雙手開始出現神經痛麻的症狀。
4.脊椎腦底動脈循環不良:
這是一個跟頸椎錯位相關,但不容易聯想在一起的症候群。頸椎中有兩條椎動脈,它們位於兩側頸椎骨的通道中,供應大腦後半部的血液。頸椎的相對位置可以改變椎動脈的血流,甚至正常的生理性頸部運動(脖子旋轉)已被證明會導致至少一條椎動脈的部份狹窄,最多可達20%或30%。當這些椎動脈的血流不足時,可能會引起脊椎腦底動脈循環不良,導致頭痛、頭暈、眩暈、胸悶、吞嚥、呼吸困難、聽覺或視覺障礙等症狀。
預防勝於治療,現代人無法脫離智慧型手機生活,但可藉由儘量保持不低頭不前傾、長時間使用後要記得休息和伸展、鍛鍊頸部、肩背部肌肉、減少3C使用時間,減少手機症候群的發生。